一、中國的疆域和行政區劃
1.中國領土的四至點:最北端——在黑龍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上(53⺎多);最南端——在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4⺎附近);最東端——在黑龍江與烏蘇裏江主航道中心線的相交處(135⺅多);最西端——在新疆帕米爾高原(73⺅附近)。南北跨緯度近50度,約5500千米,東西跨經度60多度、約5000千米,是一個地域遼闊、自然環境差異十分顯著的國度。
2.我國的臨海:我國有18000千米長的海岸線,我國的臨海有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和台灣島以東直接瀕臨的太平洋。
3.我國地理位置的優越性:①從緯度位置來看,我國位於北半球,北回歸線橫穿我國南部,南北跨緯度近50度,大部分在北溫帶,南部有一小部分在熱帶,沒有寒帶。這種南北跨度較大的緯度位置,使我國擁有豐富的熱量和多種多樣的氣候類型,有利於我國多種農業經濟的發展。②從海陸位置來看,我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這種海陸兼備的位置,使東部沿海地區多優良海灣,便於發展海洋運輸,加強與世界各國的交往;東部遼闊的海域,不僅便於發展海洋事業,而且使我國東部廣大地區深受海洋的影響,降水豐富,有利於農業生產。我國西部深入亞歐大陸內部,使我國陸上交通能與中亞、西亞、歐洲直接往來。
4.我國的行政區劃:我國的行政區域,基本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縣(自治縣、市)、鄉(鎮)三級,我國擁有34個省級行政區(包括23個省、4個直轄市、5個自治區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我國有兩個簡稱的省級行政區有甘、陝、雲、貴、川五個省區。
5.我國部分省區之最:
特 征 | 省區名稱 | 特 征 | 省區名稱 |
位置最北(緯度最高) | 黑龍江 | 鄰省最多 | 陝西、內蒙古 |
位置最南(緯度最低) | 海南 | 島嶼最多 | 浙江 |
位置最東 | 黑龍江 | 大陸海岸線最長 | 廣東 |
位置最西 | 新疆 | 人口最多 | 廣東 |
跨緯度最多 | 海南 | 人口最少(省區) | 西藏 |
跨經度最多 | 內蒙古 | 人口密度最大(省區) | 江蘇 |
麵積最大 | 新疆 | 人口密度最小 | 西藏 |
麵積最小(省區) | 海南 | 少數民族最多 | 雲南 |
鄰國最多 | 新疆(8個) | 華僑最多 | 福建、廣東 |
國境線最長 | 新疆 |
6.描述某地的地理位置特征,應包括絕對位置和相對位置兩方麵的特征。其中,絕對位置即為經緯度位置,以及由此確定的半球位置、五帶位置、氣壓帶風帶位置等;相對位置包括自然地理位置(如海陸位置、傍依的山河或所處地形區部位、板塊位置等)、經濟地理位置(交通位置、所處經濟區、與發達地區的距離等)、政治地理位置(相鄰的行政區)等。
二、中國的人口和民族
1.我國人口分布的界線、特點及其成因:
①我國人口分布界線:黑河——騰衝一線。
②我國人口分布特點:東南多,西北少。
③我國人口分布東南多、西北少的原因——a、自然條件:東南部距海洋近,平原廣闊,地勢相對低平,氣候溫暖濕潤,土壤肥沃,自然條件優越;西北部深處內陸,多屬幹旱地區和高寒地區,自然條件惡劣。b、開發曆史:東南部開發曆史悠久,自古農耕發達;西北部開發較晚。C、社會經濟條件:東南部交通便利,經濟發達,城鎮多;西北部工商業和交通運輸業不發達,經濟落後。
2.我國的民族構成:我國共有56個民族,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社會主義國家。其中漢族人口最多,占92%,其他55個民族被稱為少數民族。
3.我國人口在400萬人以上的少數民族——“壯滿回苗維,彝土蒙古藏”。我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是壯族,人口最少的是珞巴族。
4.我國的民族分布特點——“大雜居,小聚居”。漢族的分布遍及全國,主要集中在東部和中部;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東北等邊疆地區。
三、中國的地形
1.我國的地形特征:①地勢西高東低,大致呈三級階梯狀分布;②地形類型複雜多樣,山區麵積廣大;③西部以高原山地為主,東部以平原丘陵為主。
2.我國地勢三級階梯的分界線:①第一級與第二級分界線——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橫斷山;②第二級與第三級分界線——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3.地形對我國自然環境和經濟發展的影響:
(1)有利影響:①西高東低的地勢,有利於海洋上濕潤氣流深入內陸,形成降水;②西高東低使大河東流入海,溝通了東西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內地的經濟聯係;③在地勢階梯的過渡帶,大河形成巨大落差,形成了豐富的水能資源;④地形類型多種多樣,為發展多種經營提供了條件(山區大力發展林業、采礦業及旅遊業、水電業)。
(2)不利影響:①山區麵積廣大,平原麵積較小,耕地資源不足;②山區地形崎嶇,交通不便,基礎設施建設難度大,經濟發展滯後;③海拔較高的高寒山地和高原,不利於農業發展;④山區易發地質災害。
4.山脈成為地形區界線,構成我國地形的骨架:
山脈名稱 | 兩側地形區 |
天山 | 北側準噶爾盆地,南側塔裏木盆地 |
陰山 | 北側內蒙古高原,南側河套平原 |
昆侖山 | 北側塔裏木盆地,南側青藏高原 |
秦嶺 | 北側黃土高原,南側漢水穀地(黃河水係與長江水係的分水嶺) |
南嶺 | 北側江南丘陵,南側兩廣丘陵 |
祁連山 | 北側河西走廊,南側青藏高原 |
大興安嶺 | 東側東北平原,西側內蒙古高原 |
太行山 | 東側華北平原,西側黃土高原 |
巫山 | 東側長江中下遊平原,西側四川盆地 |
雪峰山 | 東側江南丘陵,西側雲貴高原 |
武夷山 | 東側浙閩丘陵,西側江南丘陵 |
橫斷山 | 東側四川盆地和雲貴高原,西側青藏高原 |
賀蘭山 | 東側寧夏平原,西側內蒙古高原 |
5.我國地形區之最:
特征 | 地形區名稱 |
我國最大、最高的高原 | 青藏高原 |
我國地勢最平坦的高原 | 內蒙古高原 |
世界最大的黃土分布區 | 黃土高原 |
我國地形最崎嶇的高原 | 雲貴高原 |
我國麵積最大的盆地 | 塔裏木盆地 |
我國氣候最幹燥的盆地 | 塔裏木盆地 |
我國地勢最高的大盆地 | 柴達木盆地 |
我國氣候最濕潤的盆地 | 四川盆地 |
我國麵積最大的平原 | 東北平原 |
我國地勢最低平的平原 | 長江中下遊平原 |
6.我國地震多發的主要原因是——位於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三大板塊交界地帶附近,位於世界兩大地震帶交會處。
7.我國的主要地震帶有:①東南部的台灣和福建沿海;②華北太行山沿線和京津唐地區;③西南青藏高原和它邊緣的四川、雲南兩省西部;④西北的新疆、甘肅和寧夏的山地。
8.我國的火山主要分布在——內蒙古高原南部、東北山區、台灣、海南島等地。
9.滑坡災害——分布在山區的陡坡。形成的基本條件是:地形坡度陡;岩石破碎,坡麵物質疏鬆(斷裂麵、植被破壞嚴重);多暴雨。
10.泥石流災害——分布在山區的溝穀。形成的基本條件是:地形崎嶇,地麵物質疏鬆(植被破壞嚴重),多暴雨。
11.描述某區域的地形特征——一般從海拔、地勢起伏狀況(包括起伏大小,哪裏高、哪裏低或由某方向某方傾斜等)、地形的種類及分布、特殊地貌類型及分布等方麵說明。
12.某地地勢特征主要指——起伏大小(相對高度大小),地表高低起伏的總趨勢(哪裏高、哪裏低或由某方向某方傾斜)等。
四、中國的氣候
1.我國冬夏氣溫分布特點及原因——①冬季:特點——南暖北寒,南北溫差大;成因——我國跨緯度大,冬季太陽直射南半球,我國緯度越高,白晝越短,正午太陽高度越低,因而北方獲得熱量大大少於南方,氣溫低得多;同時,北方靠近冬季風源地,深受冬季風影響,更加劇北方的寒冷,越往南去,冬季風受重重山嶺的阻擋,勢力和頻度都大為減弱,使南北溫差增大。②夏季:特點——普遍高溫,南北溫差小;成因——夏季,太陽直射北半球,我國北方的太陽高度雖然較南方低一些,但北方的白晝時間比南方長,太陽照射的時間長,因而獲得的太陽光熱量南北相差不大;此外,由於受夏季風影響程度不同,北方晴天多,氣溫回升快,南方雨季長陰雨天多,日照時間短。所以,夏季全國普遍高溫,南北溫差小。
2.我國的一月均溫0ºC等溫線——大致沿淮河—秦嶺—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分布。
3.我國夏季氣溫最低的地方——青藏高原,成因——由於海拔高,空氣稀薄,大氣吸收地麵輻射熱量少,大氣對地麵的保溫作用弱,所以氣溫最低。
4.我國夏季氣溫最高的地方——吐魯番盆地,成因——①深居內陸,受大陸影響增溫快;②海拔低,氣溫高;③盆地地形,不易散熱,且氣流越過山地進入盆地時下沉增溫,形成“焚風”效應;④沙漠廣布,吸熱快;⑤空氣幹燥,天空少雲,太陽輻射強。
5.我國溫度帶的劃分——根據≥10℃積溫自北向南劃分五個溫度帶,即寒溫帶、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同時另有一個獨特的青藏高原氣候區(青藏高原垂直溫度帶)。我國跨溫度帶最多的省(區)——甘肅,跨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和高原垂直溫度帶四個溫度帶。
6.我國年降水量的空間分布規律——東南多西北少,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成因——因為東南距海近,受夏季風影響大,得到的海洋水汽多,降水多;向西北方向距海越來越遠,受夏季風影響逐漸減弱,得到的海洋水汽越來越少,所以降水量逐漸減少。
7.我國幾條年等降水量線的分布——①800mm年等降水量線——大致沿淮河—秦嶺—青藏高原東南邊緣一線;②400mm年等降水量線——大致沿大興安嶺—張家口—蘭州—拉薩—喜馬拉雅山東部一線;③200mm年等降水量線——大致經內蒙古中部—賀蘭山—祁連山—青藏高原北部—喜馬拉雅山中段一線。
8.我國降水量的時間分布規律——降水季節分配不均,降水集中在5月到9月的夏秋季節;各地降水年際變化大,南方較小,北方較大,西北幹旱地區最大。
9.我國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界線——“大陰賀巴岡”一線,即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一線。
10.我國東部季風區夏季風和鋒麵雨帶的推移規律:
①鋒麵雨帶的形成:當夏季風的暖濕氣流登陸北上時,與從北方南下的冬季風的冷幹氣流相遇,較輕的暖濕氣流被抬升到冷空氣之上。暖濕氣流在上升過程中,氣溫不斷降低,冷凝致雨,形成鋒麵雨,從而在我國東部地區冷暖氣流交匯的地帶出現一條降水較多的鋒麵雨帶。
②推移規律:五月——夏季風在南部沿海登陸,雨帶徘徊在南嶺一帶,華南地區進入雨季;六月——夏季風和鋒麵雨帶移到長江流域,雨帶在江淮之間擺動一個月左右,形成長江中下遊地區的梅雨(持續到七月上旬),4—6月華北出現春旱;七、八月(七月中旬以後)——夏季風和鋒麵雨帶先後推進到華北、東北,此時長江中下遊地區形成伏旱;九月——夏季風和鋒麵雨帶南撤到長江以南;十月——夏季風和鋒麵雨帶在大陸上消失。(六、七、八月西南、兩廣地區還受西南季風影響)
11.我國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火燒寮,成因——①冬季位於東北季風的迎風坡,夏季位於東南季風的迎風坡,冬、夏季風均帶來大量的海洋水汽;②來自海洋的濕潤氣流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③夏秋季節受台風影響,有台風雨;④附近暖流的增溫增濕作用。(該地還是我國少有的多冬雨的地方。因為,冬季該地盛行的東北季風來自海洋,飽含水汽的海洋氣流受到地形的抬升,就形成綿綿冬雨。)
12.我國年降水量最少的地方——吐魯番盆地的托克遜,成因——深居內陸,地形閉塞,海洋水汽難以到達。
13.我國幹濕地區的劃分——我國根據降水量和蒸發量的關係,自東南向西北分布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半幹旱地區和幹旱地區。我國跨四類幹濕地區的省(區)——西藏、甘肅、陝西、內蒙古。
14.影響我國氣候的主要因素有:①位置的影響(包括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的影響);②地形的影響;③季風的影響。
15.我國的氣候特征——①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②雨熱同期;③氣候複雜多樣。
16.我國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A、有利影響:①夏季高溫,使需熱較多的作物水稻、玉米等種植區大大向北擴展;②雨熱同期,有利於農作物、森林、牧草的生長;③氣候複雜多樣,使我國的農作物及各種動植物資源極其豐富。
B、不利影響:①降水過分集中在夏季,造成春旱、夏澇現象嚴重;②降水的年際變化大,水旱災害多;③寒潮帶來嚴寒、大風、霜凍等惡劣天氣,台風造成水災、風災。④高寒、幹旱氣候區廣,不利於農業發展。
17.我國的主要氣象災害有——①江淮地區六、七月份的梅雨;②長江中下遊地區七、八月份的伏旱;③東南沿海夏秋季節的台風;④華北地區春季和初夏的春旱;⑤全國大部分地區冬半年的寒潮;⑥全國大部分地區春季的倒春寒(春季的強低溫和雨雪天氣);⑦東北、華北、西北春季的風沙天氣;⑧東部季風區夏秋季節的暴雨洪澇;等。
18.我國旱澇災害與夏季風的關係——①受夏季風進退影響的鋒麵雨帶的移動,導致北方的春旱、夏澇,長江中下遊地區(江淮地區)的梅雨和伏旱(正常年份);②夏季風進退的規律反常,使我國旱澇災害頻繁:夏季風強或來的早——北澇南旱,夏季風弱或來的晚——南澇北旱。
19.華北春旱的成因——①春季,夏季風尚未到達華北地區,降水少;②春季太陽高度增大,升溫快,又多大風天氣,蒸發旺盛;③春季正是華北地區小麥返青和春耕季節,需水量大。
20.長江中下遊伏旱的成因——7、8月份,夏季風和鋒麵雨帶推進到了華北、東北一帶,長江中下遊受副熱帶高壓(或反氣旋)控製,形成高溫、晴朗、幹旱的天氣。此時,正是水稻旺盛生長極需要水的時期,所以,伏旱往往會給水稻的生長帶來威脅。
21.華南及西南冬、春幹旱的成因——①受冬季風影響,降水少;②緯度較低,氣溫較高,蒸發量較大;③農田有作物生長,需水量大;④西南地區易發生幹旱還與多喀斯特地貌,地表水容易滲漏損失有關。
22.秦嶺—淮河一線的氣候意義有——①1月平均氣溫0℃等溫線;②800mm年等降水量線;③亞熱帶與暖溫帶界線;④濕潤與半濕潤地區界線;⑤≥10℃積溫4500℃等值線。
23.描述某種氣候類型的特征——主要從氣溫(高低及變化)和降水(降水量及季節分配)兩方麵描述。
24.描述某地的氣候特征——主要從氣候類型、氣溫(高低及變化)、降水(降水量及季節分配)、水熱組合狀況(如季風氣候的雨熱同期),以及其它突出的氣候要素特征(如光照、風、氣壓等)等方麵描述。
25.影響氣溫的因素有——①緯度(或太陽輻射);②下墊麵狀況(包括地形地勢、海陸位置、洋流、植被狀況、地麵性質等);③大氣運動;④天氣狀況;⑤人類活動;等。
26.影響降水的因素有——①大氣環流(包括氣壓帶、風帶、季風的影響);②天氣係統;③地形地勢;④海陸位置;⑤洋流;⑥人類活動;等。
27.影響氣候的因素有——①緯度(或太陽輻射)因素;②下墊麵因素(包括地形地勢、海陸位置、洋流、植被狀況、地麵性質等);③大氣環流因素;④人類活動因素;等。
五、中國的河流和湖泊
1.我國內、外流區域的界線——北段大體沿著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祁連山(東端)一線,南段比較接近200mm的年降水量線。
2.河流的水文特征——可以從以下幾方麵分析:水位(汛期)、流量、含沙量、冰情、流速或水能。
3.河流的水係特征——指源地、流程(長度)、流向、流域麵積、支流數量與河網密度、河流彎曲係數、水係形狀等。
4.我國四類地區河流的判斷:①春汛、夏汛→東北地區河流;②流量小、冬季斷流→西北地區河流;③流量大、汛期長→南方地區河流;④流量小、汛期短、季節變化大→華北地區河流。
5.影響河流含沙量的因素有:①地形起伏大小;②氣候因素中的降水強度;③植被覆蓋狀況;④土壤質地;等。
6.長江中下遊的洪災及防治
A、洪水的來源——三個主要來源:一是上遊的幹支流,二是南麵的洞庭湖和鄱陽湖水係,三是北麵的漢江。在有些年份,若流域內普降暴雨,三股洪水來自同一時期,河水猛漲,就會使長江幹流出現特大洪水。
B、長江中下遊洪災嚴重的原因——①上遊幹流及中遊支流洪水來量大,這是因為:流域內氣候濕潤,雨季長,暴雨多,加之流域麵積大,支流眾多,使長江幹流汛期長、水量大。在有些年份,流域內普降暴雨,幹支流多股洪水匯合在一起,長江幹流就會出現特大洪水。②中遊沒有足夠的調洪、滯洪場所,原因:一是人口稠密,用地緊張;二是圍湖造田、泥沙淤積,導致湖泊萎縮,調蓄洪峰的功能削弱。③河道宣泄能力不足,原因:中下遊地勢低窪,且河道彎曲(如荊江河段等),使河水流速較緩,水流不暢,排洪不暢;中上遊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入江,淤積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此外,由於人們破壞植被導致的水土流失,還使得流域涵養水源、調節徑流、削峰補枯的能力降低,加大了河流的洪峰流量。可見,造成長江洪災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為原因。但首先是自然因素,其次才是人為原因,人為原因起到了加劇洪水災害的作用。
C、防治措施——①中下遊加固江防大堤;②中上遊興修水庫,中下遊修建分洪、蓄洪工程;③重點治理荊江河段(裁彎取直、分洪等);④長江上遊造林和水土保持(營造長江中上遊防護林);⑤修建三峽工程——防洪是三峽工程建設的首要目標。
7.黃河下遊出現斷流的原因——①徑流量小。黃河流域大部分位於半濕潤半幹旱區,降水較少,且流域麵積較小,支流少,使黃河年平均徑流量較小;黃河下遊為地上河,少有支流匯入,使下遊水量更小;另外,黃河徑流量的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大,使枯水期和枯水年下遊易出現斷流。②工農業用水和人口生活用水量大。黃河沿岸工業以煤炭、鋼鐵、紡織、化學等工業為主,耗水量大;農業灌溉多以漫灌為主,需水量大;黃河流域人口稠密,生活用水量極大。黃河沿岸大量的用水消耗,使下遊徑流量進一步減少。③由於節水意識不強和管理及技術落後等原因,使水資源利用率低,水資源的浪費較大。④由於蒸發和滲漏損失,也是下遊水量逐漸減少。
8.黃河水害及治理
A、黃河水害及成因——黃河之害,在於下遊決口改道。究其根源,是大量泥沙入河並在下遊河道沉積,形成地上河。
B、治理黃河的關鍵和根本——治黃的關鍵是治沙;治黃的根本是加強黃土高原的水土保持。
C、治理黃河水害的措施——①水土保持。在中上遊黃土高原地區廣泛開展生物措施(造林種草)和工程措施(打壩淤地、修築梯田)相結合的水土保持工作。②修建水庫,使治沙和防洪並舉(如小浪底水利樞紐,對攔沙、調沙、防洪、防淩、解決下遊斷流問題將起到作用)。③興修、加固黃河大堤,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9.黃河淩汛
A、發生河段——①上遊河套一段(寧夏、內蒙古境內);②下遊山東境內一段。
B、發生時間——冬季(河水開始封凍時)和春季(河水開始解凍時)。
10.黃河下遊流域狹窄,幾乎無支流的原因——河床高出兩岸地麵,形成地上河,支流無法匯入。
11.河流水能資源豐富的原因——①河流落差大,水流急(原因:地勢起伏大,或位於地勢階梯過渡地帶);②河流徑流量大(原因:氣候濕潤,降水豐沛)。
12.建設水電站(基地)的條件:一般從方麵進行分析:①水能是否豐富;②建壩難易及工程投資大小(地形、地質條件);③移民規模及難度;④淹沒損失(耕地和城鎮等)大小;⑤市場需求(經濟發展水平或與經濟發達地區的距離);等。
13.河流洪澇災害的一般成因
(1)自然原因:①水係特征:a、流域麵積廣,支流眾多;b、地勢低平,平原河道彎曲,水流緩慢,水流不暢;c、地上河兩岸河堤易決口潰堤;d、扇狀水係或東西對稱水係使各支流洪水同時匯入幹流,使幹流洪峰疊加;e、河道泥沙淤積或入海河道單一,使排洪不暢。②水文特征:a、流經濕潤地區,降水豐沛,河流流量大;b、河流含沙量大,淤塞河床;c、幹流汛期長,水量大。③氣候特征:a、氣候濕潤,降水豐沛,多暴雨;b、氣候異常,流域內普降暴雨。
(2)人為原因:①植被破壞:a.、過度砍伐,陡坡開荒,地表植被減少,水土流失加劇,使流域涵養水源、調節徑流、削峰補枯能力降低;b、植被破壞導致的水土流失使泥沙入江,淤積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②圍湖造田及植被破壞導致的泥沙淤積,使湖泊萎縮,調蓄洪峰能力下降。
14.河流洪澇災害的治理原則、措施
(1)治理原則——上遊:調洪;中遊:分洪、蓄洪;下遊:泄洪、束水。
(2)治理措施——上遊:修建水庫、植樹造林;中遊:修建水庫,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遊: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開挖入海河道。
15.影響河流航運價值的因素(即發展內河航運的條件):
(1)自然因素:①地形——水流速度:地形影響落差進而影響水流速度。流經平原的河流河寬水緩,有利通航。②氣候——徑流量及變化、結冰期或封凍期:a、降水——影響河流水量、水位及季節變化。降水豐富均勻,河流流量大,季節變化小,利於航運。b、氣溫——影響水溫,從而影響結冰期或封凍期,影響通航時間。③水係特征——河道寬闊,河網稠密,有利於航運。
(2)社會經濟因素:人口密度與經濟發展程度:流域內人口眾多,經濟發達,客貨運輸需求量大,促進航運發展。
16.我國的兩大湖泊分布區是:青藏高原湖區和東部平原湖區。
17.湖泊麵積縮小的原因
(1)幹旱地區的湖泊——①氣候幹燥,降水稀少,蒸發旺盛,使湖水減少(或由於全球變暖,蒸發加劇,使湖水減少);(自然原因) ② 工農業和人們生活大量引用入湖河水,使入湖水量減少。(人為原因)
(2)濕潤地區的湖泊——①流域內由於自然或人為原因造成的水土流失嚴重,大量泥沙在湖泊中淤積;②人類大量圍湖造田,使湖麵縮小。
六、中國的自然資源
1.我國土地資源的分布:①耕地——半濕潤和濕潤的平原、盆地和低緩的丘陵地區。北方以旱地為主,南方以水田為主。②林地——東北、西南的深山區和邊疆地區,以及東南部的山地。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即三大林區——東北林區、西南林區和東南林區。③草地——北方幹旱和半幹旱的高原和山地以及青藏高原區,以及東南部低山丘陵區的草山、草坡。
2.我國土地利用的基本國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
3.我國水資源的時空分布特點——“三多三少一大”。南方多北方少,東部多西部少,夏秋兩季多,冬春兩季少,年際變化大。
4.華北地區缺水嚴重的原因——A、自然原因:①多屬半濕潤地區,降水較少,河流徑流量小;②徑流量的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大。B、人為原因:①人口和城市密集,工農業發達,需水量大;②對水資源的汙染和人為浪費嚴重;③缺少水資源綜合利用設施,水資源重複利用率低。
5.解決水資源不足的途徑:一是開源,包括①建設水利工程(修建水庫和跨流域調水);②開發地下水;③設法用最經濟的辦法淡化海水;④人工增雨;⑤開發利用冰川;⑥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二是節流,包括①節約用水,增強節水意識,發展節水農業(培育耐旱作物,發展節水灌溉技術等);②保護水源,防治水汙染;③提高水的重複利用率;等。
6.南水北調三條線路及優缺點
A、東線(長江<江都附近>—京杭運河—天津):①優點——水源充足,可調水量大;有京杭運河和天然湖泊可利用,修建快,投資小。②缺點——在黃河以南需逐級提水,需建火電站,運轉費用大;水質較差,也易受汙染;易使沿線地下水位上升,發生次生鹽堿化。
B、中線(<長江三峽—>丹江口水庫—鄭州、石家莊—北京):①優點——地勢南高北低,可自流送水;水質好;有丹江口水庫可利用,水源有保證,可調水量較大;封閉輸水,不易被汙染,也不易引起沿線鹽堿化。②缺點——新挖渠道或鋪設管道,工程量大,投資大。
C、西線(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黃河—西北地區):①優點——輸水線路短;水質好;可改善黃河上遊生態環境。②缺點——地形複雜,工程巨大,投資大;可調水量小;可能對長江流域生態環境造成不利影響。
7.我國水能、太陽能、風能的分布
A、水能資源:①地區分布——主要分布在西南、中南、西北地區;西南最多,華北最少。②河流分布——長江水係最多,其次為雅魯藏布江,黃河和珠江水係水能蘊藏量也較大。
B、太陽能資源:①豐富區——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中西部及新疆。其中,青藏高原西南部最豐富。②貧乏區——四川盆地、雲貴高原東部及湖南一帶,其中四川盆地最貧乏。
C、風能資源——①東南沿海及其附近的島嶼;②西北內陸地區(新疆北部、甘肅北部、內蒙古);③青藏高原北部;④東北地區和河北北部。
8.我國北方和西北風能資源豐富的原因:①冬季亞洲高壓勢力強大,形成強勁的偏北風;②該地靠近亞洲高壓中心;③春秋季,冷暖空氣在此相遇形成鋒麵,因暖空氣幹燥易形成大風沙暴天氣;④或因地形起伏大而多峽穀風,或因地形平坦開闊對風的阻力小。
9.我國東南沿海風能資源豐富的原因:①海陸熱力差異形成海陸風;②夏季風偏南風強勁;③夏秋季節多台風;④海麵對風的阻力小。
10.我國海洋漁業資源豐富的原因——①大陸架寬而淺,太陽光可直射海底,水溫適宜,有利於海洋生物的生長;②有眾多的河流注入近海,帶來豐富的有機質和營養鹽類,使浮遊生物大量生長,為海洋魚類提供足夠的餌料;③有寒暖流交匯(日本暖流和沿岸南下冷水),海水容易發生攪動,下層的營養鹽類泛到上層,使上層海水中的浮遊生物特別豐富,吸引大批魚類到來。
11.舟山漁場的成因——①有台灣暖流與沿岸冷海流交匯;②長江、錢塘江帶來有機質和營養鹽類;③周圍島嶼眾多,為魚類生活和繁殖提供了有利條件;④位置適中,地處我國南北海岸線的中心地帶,是多種經濟魚類回遊的必經之地。
12.影響漁業資源的因素:①水中營養物質的含量;②水溫;③光照;等。
13.海水曬鹽的條件——①有大麵積平坦的泥質海灘;②有利於海水蒸發的天氣(晴天多,雨天少,光照充足,蒸發旺盛)。我國主要鹽場——長蘆鹽場(最大)、布袋鹽場、鶯歌海鹽場。
14.我國主要礦產的分布
A、煤炭:北多南少,60%以上分布在華北,東北、西北也不少。山西(最多)、內蒙古、陝西、新疆等省(區)煤炭資源豐富。
B、石油、天然氣:①石油——我國已探明的石油,大陸上主要分布在東北、華北和西北,沿海大陸架也蘊藏著較多的石油。主要油田有——大慶、遼河、華北、勝利、中原及塔裏木盆地的塔北和塔中油田等。②天然氣——西多東少,北多南少。陸上天然氣主要集中分布在新疆(塔盆、準盆)、青海(柴達木)、川渝(四川盆地)和陝甘寧(鄂爾多斯)四大氣區,以四川盆地最多。
C、鐵礦——八大鐵礦,南北平分:鞍山、本溪、遷安、白雲鄂博、攀枝花、大冶、馬鞍山、石碌。
D、有色金屬礦
礦產名稱 | 礦產地 |
銅礦 | 江西德興、安徽銅陵、雲南東川、甘肅白銀 |
鉛鋅 | 湖南水口山、雲南蘭坪、青海錫鐵山 |
銻 | 湖南錫礦山 |
鎢 | 江西大餘 |
錫 | 雲南個舊 |
汞 | 貴州銅仁 |
鎳 | 甘肅金昌 |
鋁土 | 廣西平果、山東淄博、貴州修文 |
金 | 山東招遠 |
稀土 | 內蒙古白雲鄂博 |
E、其他礦產:釩、鈦——四川攀枝花;磷礦——川、滇、黔、湘、鄂;井鹽——四川自貢;鉀鹽——柴達木察爾汗鹽湖。
D、我國三大多金屬伴生礦——四川攀枝花、甘肅金昌、內蒙古白雲鄂博。
15.礦產資源分布的一般規律——煤炭、石油天然氣分布在沉積岩分布地區,有色金屬礦多分布在岩漿岩分布地區。我國北方多煤炭、石油天然氣,南方多有色金屬礦。
七、中國的農業
1.我國各地區主要農作物與熟製
地區 | 農作物分類 | 農作物 | 熟製 |
東北平原 | 糧食作物 | 玉米、小麥(春)、水稻、高粱、穀子、馬鈴薯 | 一年一熟 |
經濟作物 | 大豆、甜菜、亞麻(遼東半島盛產蘋果) | ||
華北平原 | 糧食作物 | 冬小麥、玉米 | 兩年三熟、一年兩熟 |
經濟作物(經濟林木) | 棉花、花生、蘋果、梨、桃等 | ||
黃土高原 | 糧食作物 | 穀子(小米)、冬小麥、馬鈴薯 | 兩年三熟、一年兩熟 |
經濟作物(經濟林木) | 棉花、蘋果、棗、柿、核桃、板栗等 | ||
華中地區 | 糧食作物 | 水稻、冬小麥、玉米、甘薯、馬鈴薯(雲貴川) | 一年兩熟、一年三熟 |
經濟作物(經濟林木) | 油菜、棉花、柑橘、茶葉、蠶桑、油茶、油桐、漆樹、毛竹、杉樹、樟樹 | ||
華南地區 | 糧食作物 | 水稻、甘薯 | 一年三熟 |
經濟作物(經濟林木) | 甘蔗、香蕉、柑橘、菠蘿、荔枝、桂圓、芒果、椰子、天然橡膠、油棕、咖啡等 | ||
西北地區 | 糧食作物 | 小麥(南疆、河西走廊為冬小麥其餘為春小麥)、水稻等 | 一年一熟、兩年三熟 |
經濟作物 | 棉花、甜菜、瓜果 | ||
青藏高原 | 糧食作物 | 青稞、小麥、豌豆 | 一年一熟 |
經濟作物 | 油菜 |
(注:華中地區主要包括長江中下遊平原、四川盆地、雲貴高原、江南丘陵等地)
2.我國各地區的農業特色和主要限製性因素:
地區 | 農業特色 | 限製性因素 |
東北平原 | 旱作農業 | 熱量不足 |
華北平原 | 旱作農業 | 水資源短缺,旱澇、鹽堿、風沙 |
黃土高原 | 旱作農業 | 水土流失、幹旱 |
南方地區 | 水田農業 | 旱澇、春季的低溫陰雨等 |
西北地區 | 灌溉農業(綠洲農業) | 水源缺乏(降水少) |
青藏地區 | 河穀農業 | 熱量不足(氣溫低) |
3.我國主要的商品性農業生產基地:
基地類型 | 分布地區 | |
商品糧基地 | 九大基地:三江平原、鬆嫩平原、成都平原、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陽湖平原、江淮地區、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 | |
商品棉基地 | 五大基地:江漢平原;長江下遊濱海、沿江平原;黃淮平原;冀中南、魯西北、豫北平原;南疆。 | |
油料作物基地 | 花生 | 山東(最多)、廣東、廣西、福建的丘陵地區 |
油菜 | 長江流域 | |
糖料作物基地 | 甜菜 | “黑吉內新” |
甘蔗 | “台灣兩廣福建,海南雲南四川” | |
桑蠶基地 | 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 | |
出口商品基地 | 太湖平原、閩南三角地區、珠江三角洲 | |
熱帶經濟作物基地(天然橡膠基地) | 海南島、雷州半島、雲南南部 | |
淡水魚基地 | 長江中下遊平原、珠江三角洲 |
4.我國的糧食問題及解決途徑
A、問題:①人口多,糧食需求量大;②糧食總產量大,人均糧食產量低,增長慢;③自然災害多,糧食產量波動較大。
B、解決途徑:①“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②實施科學種田,提高單位麵積的糧食產量和質量。③加強商品糧基地建設。④完善糧食儲備製度。⑤施行鼓勵糧食生產的政策,保護和提高農民種糧的積極性。⑥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力。⑦充分利用國際資源,適當增加糧食進口,以減輕國內市場的壓力。
5.我國的主要牧區
牧區 | 牧場特色 | 優良牲畜品種 |
內蒙古牧區 | 草原牧場 | 三河馬、三河牛 |
新疆牧區 | 山地牧場 | 新疆細毛羊 |
青海牧區 | 高寒牧場 | 犛牛、藏綿羊、藏山羊 |
西藏牧區 | 高寒牧場 |
6.影響我國水產業主要分布在東南部的因素有:①自然條件:東南部臨海,水域寬廣,大陸水域的3/4在東南部;②市場條件:東南部人口稠密,居民有食魚的愛好;③交通條件:交通便利;④技術條件:水產捕撈、養殖、加工的技術水平較高。
7.我國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①人均農產品占有量低(特別是人均糧食產量低)。②農業綜合生產力低(機械化和農業科技水平低,農業生產波動大)。③農業結構不合理(種植業比重太大,林業、牧業、漁業比重太小)。④農業“新、特、優”產品尚比較少,農業產業化水平低,農民收入低。⑤農業生態環境脆弱,環境汙染嚴重。
8.我國農業的發展方向——①實施科技興農,發展“兩高一優”農業。②調整農業結構,走產業化發展道路,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③解決好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問題,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拓寬增收渠道,增加農民收入。④加強農業生態環境建設,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發展生態農業。
9.某地的農業生產特征:主要包括農業地域類型、農作物種類、部門結構、生產水平(生產經營規模、單產、科技與機械化水平等)等。
八、中國的工業
1.我國工業的分布趨勢:①沿鐵路線分布,如京廣、京滬、哈大、隴海等鐵路沿線;②沿江分布,如黃河沿線和長江沿岸;③沿海分布。
2.我國主要的鋼鐵工業基地:鞍本、京津唐、包頭、攀枝花、武漢、馬鞍山、寶鋼、太原、邯鄲、重慶等。
3.我國高技術工業的發展:
①高技術工業的區位條件——a、技術發達,知識密集、人才聚集的地域,一般依附於一批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b、現代化的高速交通運輸條件;c、潔淨優美的環境。
②分布地區:兩個核心——北京、上海;三個產業帶——京津石、滬寧杭、珠三角;五個產業中心——武漢、重慶、成都、西安、蘭州。
4.我國的三大工業地帶——東部沿海工業地帶、長江沿岸工業地帶、隴海蘭新沿線工業地帶。
5.我國的四大工業基地
工業基地名稱 | 有利區位條件 | 不利條件 |
遼中南工業基地 | 煤、鐵、石油等資源豐富;有便利的交通(鐵路和水運等);有廣闊的消費市場;工業基礎好。 | 能源、水源不足。 |
京津唐工業基地 | 有豐富的煤、鐵、石油、海鹽等資源;有便利的鐵路、高速公路、航空和海洋運輸;有廣闊的消費市場;有科技和人才優勢;有統一的電網,緊靠山西能源基地,並有輸油管道聯結東北、華北的油田。 | 水源缺乏。 |
滬寧杭工業基地 | 發達的水陸空交通運輸;科技力量雄厚;國際國內市場廣闊;曆史悠久,工業基礎好;農業發達;與國際聯係緊密;人口稠密,勞動力資源豐富。 | 能源、礦產缺乏。 |
珠江三角洲工業基地 | 靠近港、澳、台和東南亞,地處僑鄉,便於吸引外資,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設備;水陸交通便利;農業發達;改革開放起步早,政策優惠;人口密集,勞動力資源豐富。 | 能源、礦產缺乏。 |
6.某地工業發展條件(區位因素)分析:可從以下方麵擇其主要因素進行分析,但不要求麵麵俱到①自然條件——地理位置、土地、資源條件(礦產、水源)。②經濟因素——原料、燃料(動力)、農業基礎、市場、交通、勞動力、技術。③社會因素——社會協作條件、政策、曆史基礎、個人偏好、工業慣性、國防安全需要、社會需要。④環境因素——主要用於微觀布局。
7.某地的工業生產特征:主要包括工業發達程度、部門結構、技術水平、地域分布等。
九、中國的交通運輸
1.我國的鐵路幹線——“五縱三橫”:“五縱”——①京哈—京廣線、②京滬線、③京九線、④焦柳線、⑤寶成—成昆線;“三橫”——①京包—包蘭線、②隴海—蘭新線、③滬杭—浙贛—湘黔—貴昆線(滬昆線)。
2.山西煤炭外運鐵路:①大秦線(大同—秦皇島);②神黃線(陝西神木—河北黃驊港);③焦兗日線(河南焦作—山東兗州—山東日照市)。
3.長江成為“黃金水道”(水運價值巨大)的條件——A、自然條件:①長江流程長,支流多,流域麵積廣,徑流量大,通航裏程長,並構成縱橫廣闊的水運網;②全年無結冰期,四季可通航。B、社會經濟條件:①長江流域資源豐富,人口眾多,工農業發達,經濟腹地寬廣,客貨運輸量大;②長江自西向東入海,與京滬線、京九線、京廣線、焦柳線等多條鐵路及京杭運河相交,既溝通內地和沿海,有聯係了南北廣大地區。③長江航運與鐵路運輸相比,具有運量大、投資省、成本低等優點。
4.我國的海洋運輸:可以分為沿海航線和遠洋航線兩類。沿海航線可以分為以大連、上海為中心的北方沿海航區和以廣州為中心的南方沿海航區;遠洋航線按其航向又分為東行、西行、南行、北行航線,可通達世界150多個國家和地區。
5.我國部分交通運輸之最:①我國最長的鐵路——京九線;②我國跨越省級行政區最多的鐵路——京九線;③我國經過省級行政中心最多的鐵路——京廣線;④我國最大的鐵路樞紐——北京;⑤我國最大的海港——上海;⑥我國緯度最高的不凍港——秦皇島港;⑦我國最大的能源輸出港——秦皇島港;⑧我國通航裏程最長的河流——長江。
6.交通線建設的區位因素或意義:
⑴經濟因素:①合理布局交通網,包括:緩解交通壓力,激活整個路網,增加出海通道,結束無此交通方式的曆史,加強與區外的聯係,等等。②促進沿線經濟發展,包括:促進資源開發,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帶動沿線其他產業的發展,等。
⑵政治或社會因素:包括鞏固國防,加強民族團結,扶貧,維持某地的長期穩定與繁榮,等。
⑶科技因素:先進的科技是保證。
⑷自然因素:沿線地區的地質、地貌條件和氣候條件的有利與不利方麵。
交通線建設的意義一般回答上述區位因素中第⑴、⑵兩點的經濟、政治、社會等方麵的內容。
7.港口建設的區位因素:
⑴自然條件:①航行條件——航道寬、深,少淤積;②停泊條件——水域廣、深,風浪小;③築港條件——地勢平坦開闊,岩質海岸。
⑵社會經濟條件:①腹地條件——廣闊、發達,交通便利;②依托城市——經濟發達,人、財、物優勢大。此外,優惠政策可促進港口的發展。
8.交通樞紐的區位因素:從該地交通位置的重要性、在此交會的主要交通線及除此以外的其他運輸方式等方麵進行分析。
十、中國的商業和旅遊業
1.商業中心的形成條件:①周圍有一個比較穩定的商品來源區及銷售區,也就是服務區;②有便利的交通運輸條件,便於商品的集散。
2.上海成為全國的商業中心的原因——①上海地處長江三角洲,地勢平坦;②交通便利,便於商品的集散;③地處長江入海口,腹地廣闊;④本身擁有較強的商品生產能力。
3.我國主要的進出口商品:
①主要進口商品:礦產(鐵礦等)、木材、精密儀器、糧食,等;
②主要出口商品:通信產品、鋼鐵、陶瓷、機電產品、服裝和紡織品、農產品、高技術產品、汽車零部件、工程機械產品、醫藥產品,等。
4.我國部分旅遊勝地
①江南三大名樓——黃鶴樓(湖北)、滕王閣(江西)、嶽陽樓(湖南)。
②四大佛教名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浙江普陀山,山西五台山。
③四大石窟藝術——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
④華夏五嶽——北嶽恒山,南嶽衡山,東嶽泰山,西嶽華山,中嶽嵩山。
⑤七大古都——北京、南京、杭州、安陽、洛陽、開封、西安。
⑥我國的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泰山、黃山、峨眉山—樂山大佛、武夷山。
⑦我國十大旅遊勝地——北京故宮、八達嶺長城、承德避暑山莊、秦始皇陵兵馬俑、長江三峽、桂林山水、蘇州園林、安徽黃山、杭州西湖、台灣日月潭。
十一、北方地區
1.北方地區的地理特征
東北地區 | 華北地區(黃河中下遊地區) | ||
地形 | 東北平原及周圍山地 | 黃土高原、華北平原、山東丘陵等 | |
氣候 | 溫帶季風氣候(一月均溫-10°℃以下) | 溫帶季風氣候(一月均溫-10°℃以上) | |
水文 | 黑龍江、鬆花江、烏蘇裏江等河徑流量較大、汛期較長(有春訊和夏訊)、含沙量小、結冰期長。 | 河流徑流量較小、汛期較短、含沙量大、結冰期短。 | |
土壤 | 黑土和黑鈣土(黑土地) | 鈣質土(黃土地) | |
植被 | 溫帶針葉和落葉闊葉混交林為主 | 溫帶落葉闊葉林為主 | |
資源 | 森林和耕地多,煤炭、石油、鐵礦等豐富 | 煤、鐵、石油、海鹽等豐富,水資源短缺 | |
氣象災害 | 冬季的寒潮、暴雪,夏季的暴雨洪澇,春夏季的低溫冷害,秋季的早霜。 | 冬季的寒潮,春季的春旱、沙塵暴,夏季的暴雨洪澇,等。 | |
農業 | 類型 | 林業、旱作農業 | 旱作農業 |
熟製 | 一年一熟 | 兩年三熟到一年兩熟 | |
主要農作物 | 春小麥、玉米、水稻、高粱、大豆、甜菜、亞麻 | 冬小麥、玉米、高粱、穀子、棉花、花生 | |
溫帶果園 | 蘋果、蘋果梨 | 蘋果、梨、棗、柿子、葡萄、核桃、板栗等 | |
工業 及分布 | 東北重工業基地(包括遼中南工業基地) | 山西能源基地、京津唐工業基地,棉紡織工業、高新技術產業等。 | |
交通 | “丁字形”骨架的鐵路網稠密 | 鐵路網稠密,多以北京為中心,輻射全國。 | |
人民生活 | 麵食為主,房屋建築注意防寒、保溫,古代交通多用騾馬,喜好滑雪、溜冰。 |
2.華北平原河流多水患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1)成因:①降水集中夏季,降水年際變化大,且多暴雨,易使河水暴漲;②黃河、海河等幹支流流經黃土高原,河流含沙量大,泥沙淤塞河床;③植被覆蓋差,使流域涵養水源、調節徑流、削峰補枯的能力降低,加大洪峰流量;④河流水係特點的影響:海河為扇狀水係,入海河道單一,排洪不暢。黃河下遊為地上河;黃河中遊河段是東西對稱水係,雨季時間一致,常使河水在七、八月份有暴漲的特點;且黃河下遊從較低緯流向較高緯,冬春季節易形成淩汛。
(2)治理措施:①上遊修建水庫。②中遊:加強黃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在海河中遊窪地修築蓄洪工程。③下遊:黃河下遊加固堤防、疏浚河道;海河下遊挖掘入海新河,分散水流。
3.北方地區發展種植業的條件:
(1)有利條件:①夏季高溫多雨,水熱配合較好;東北地區冬季積雪厚,夏季日照長;黃河中下遊地區秋季晴天多。②平原廣闊,土層深厚肥沃。③人均耕地多,耕地集中連片,便於機械化耕作;黃河中下遊地區農業生產曆史悠久。
(2)不利條件:①東北地區生長期短,熱量不足,受寒潮影響大;西部風沙威脅大。②黃河中下遊地區水資源緊張,春旱、夏澇突出,水土流失和土壤鹽堿化嚴重。
4.華北地區農業發展的三大障礙——旱澇、鹽堿和風沙危害。
5.天津發展化學工業的條件——①靠近華北油田和長蘆鹽場,化工原料豐富;②發展較早,基礎較好;③水陸交通便利,便於原料和產品的運輸;④市場廣闊。
6.長蘆鹽場的形成原因——①位於渤海西岸的華北平原沿海,有遼闊平坦的泥質海灘;②該地雨季短,旱季長,晴天多,雨天少,特別是雨季前春季和初夏的兩、三個月,天晴風多,氣溫較高,蒸發旺盛。
7.山西成為全國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的有利條件——①山西煤炭資源豐富,開采條件好;②位置適中,有便利的鐵路運輸條件可以將煤炭運往全國各地;③有超高壓輸電線將煤炭轉換成的電能輸出;④市場廣闊。
8.天津開發濱海新區的優勢區位條件:①地理位置優越。濱海新區位於東北亞地區的中心地帶和歐亞大陸橋的東起點,是中國與蒙古共和國簽約的出海口岸,也是哈薩克斯坦等內陸國家可利用的出海口,對外聯係緊密。②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海鹽、地熱、海洋資源;③有大量開發成本低廉的荒地和灘塗;④有海港、飛機場、鐵路和高速公路,海陸空交通便利;⑤緊緊依托北京、天津兩大直轄市,有科技和人才優勢;⑥位於環渤海經濟圈的核心位置,背靠“三北”、依托京津冀,消費市場廣闊;⑦擁有雄厚的工業基礎。⑧政策環境優越,濱海新區是全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有許多優惠政策。
9.北京市的主要城市職能——全國政治、文化中心和國際交往城市。
10.北方地區的環境問題:東北地區主要有黑土衝刷、濕地和森林破壞、環境汙染等;華北地區(平原)主要有旱澇、鹽堿和風沙危害,水資源短缺,環境汙染,地麵沉降等;黃土高原主要是水土流失、旱澇等。
11.三江平原沼澤廣布的成因——①緯度較高,氣溫較低,蒸發較弱;②地勢低平,排水不暢;③有凍土層分布,地表水和土壤表層水分下滲困難;④河流眾多,且河流淩汛等造成河水泛濫。
12.華北地區土壤鹽堿化的原因:
(1)自然原因:①降水較少、蒸發旺盛;②地勢低平、窪地排水不暢,地下水位高。
(2)人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大水漫灌,隻灌不排,地下水水位上升,由於蒸發旺盛,地下水中的鹽分隨水分的蒸發,而上升到土壤的表層,鹽分在地表聚集,形成次生鹽漬化。
13.華北地區水鹽運動的規律:春秋返鹽,夏季淋鹽,冬季相對穩定。
14.華北地區冬春季節多風沙的原因:
(1)自然原因:①幹旱時節尤其是春季,氣溫回升快、蒸發旺盛、地麵幹,易起沙②冬春季節植被覆蓋率低,土質疏鬆;③冬春季節多大風;④臨近沙源地。
(2)人為原因:①植被破壞嚴重 ②建築施工揚塵。
15.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1)成因:A、自然原因:①降雨集中,夏季多暴雨,衝刷力強;②黃土土質疏鬆,垂直節理發育,易被侵蝕;③植被覆蓋率低,對地麵的保護性差;④地表破碎崎嶇,地形坡度大,坡麵物質不穩定。B、人為原因:植被破壞嚴重①濫墾濫伐、過度放牧;②修路、采礦等對地表的破壞;③不合理的耕作製度(輪荒)。
(2)治理措施:①生物措施:造林種草、退耕還林還草;②工程措施:打壩淤地、修築梯田;③農業技術措施:壓縮農業用地,建設穩產高產農田;④開礦中有計劃存放表土,大力開展土地複墾工作;⑤實施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農業技術措施有機結合,效益互補。
十二、南方地區
1.南方地區的地理特征
南方地區 | ||
地形 | 平原、盆地與高原、丘陵交錯分布 | |
氣候 | 亞熱帶、熱帶季風氣候 | |
水文 | 河湖眾多,河流徑流量大、汛期長、含沙量小、無結冰期 | |
土壤 | 地帶性土壤為紅壤、黃壤和磚紅壤性紅壤。紅壤土質黏重、有機質少,呈酸性,需要改良。非地帶性土壤有四川盆地的紫色土及水稻種植地區的水稻土。 | |
植被 | 以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為主,熱帶地區有熱帶季雨林和雨林。 | |
資源 | 有色金屬礦、鐵礦、磷礦、水資源和水能資源豐富,四川盆地天然氣資源豐富。 | |
氣象災害 | 長江中下遊地區梅雨期的洪澇、盛夏的伏旱、春季的低溫陰雨,冬半年的寒潮,沿海地區冬春幹旱、夏秋季的台風,等。 | |
農業 | 類型 | 季風水田農業 |
熟製 | 一年兩熟到一年三熟 | |
主要農作物 | 水稻、小麥、玉米、甘薯、棉花、油菜、甘蔗、茶葉、天然橡膠、蠶桑、熱帶亞熱帶水果 | |
農業基地 | 商品糧基地、商品棉基地、農產品出口基地、油菜主產區、甘蔗主產區、熱帶經濟作物生產基地、桑蠶基地、淡水漁業基地和海洋漁場、用材林基地 | |
工業 及分布 | 長江沿岸工業地帶、沿海工業地帶兩大工業地帶和滬寧杭工業基地、珠江三角洲工業基地兩大工業基地 | |
交通 | 水陸交通發達,內河運輸在貨物運輸中占重要地位。 | |
人民生活 | 喜食米飯;房屋建築注意通風、散熱,屋頂坡度大,利於排水;古代交通用船較多,愛好遊泳、劃龍舟等水上運動。 |
2.長江中下遊伏旱的成因:7、8月份,夏季風和鋒麵雨帶推進到了華北、東北一帶,長江中下遊受副熱帶高壓(或反氣旋)控製,形成高溫、晴朗、幹旱的天氣。此時,正是水稻旺盛生長極需要水的時期,所以,伏旱往往會給水稻的生長帶來威脅。
3.華南及西南冬、春幹旱的成因:①受冬季風影響,降水少;②緯度較低,氣溫較高,蒸發量較大;③農田有作物生長,需水量大;④西南地區易發生幹旱還與多喀斯特地貌,地表水容易滲漏損失有關。
4.南方地區農業發展的區位條件:
(1)有利條件:①屬亞熱帶和熱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水熱資源豐富;②長江中下遊、珠江三角洲等平原地勢低平,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四川盆地紫色土肥沃,利於種植業發展;③南部熱帶季風氣候區,水熱條件最好,有利於發展熱帶經濟作物生產;④河湖眾多,既灌溉便利,也利於發展淡水水產業;⑤瀕臨廣闊的海域,可發展海洋水產業;⑥橫斷山區森林資源豐富,樹種多,人類影響小,利於發展林業生產;⑦長江流域農業生產曆史悠久,生產水平高。
(2)不利條件:①季風氣候,氣象災害多(梅雨期的洪澇、盛夏的伏旱、春季的低溫陰雨、寒潮凍害、沿海地區夏秋季的台風);②長江以南地區為紅壤分布區,土壤酸性強,土質粘重,不利於種植業的發展。③雲貴地區喀斯特地貌發育,地表崎嶇,土層薄,地表水缺乏,不利於農業發展。
5.台灣布袋鹽場的形成原因——①位於台灣西部平原沿海,有寬廣平坦的泥質海灘;②地處台灣山脈的背風坡,晴天多,雨天少,蒸發旺盛。
6.湖南、江西發展有色金屬工業的有利條件——①湖南有冷水江銻礦、水口山鉛鋅礦、江西有德興銅礦、大餘鎢礦等,有色金屬礦產豐富;②該地水能資源豐富,水電站可提供廉價電力;③工業基礎較好;④交通便利。
7.上海市的區位優勢:①交通便捷。上海位於我國沿海航線的中間位置,地處長江航線的出海口,有京滬、滬杭鐵路聯係全國鐵路網。②經濟腹地廣闊。上海位於我國沿海、沿江兩大經濟地帶的交叉點,是我國最大的城市帶——滬寧杭城市帶的核心城市,長江流域的廣大地區多以這裏作為進出海洋的門戶,並可通過鐵路、公路等同全國各地連接,與我國廣大地區有廣泛的經濟聯係。③勞動力素質高。勞動力有著較高的文化素質、技術水平和商品經濟意識。④農副產品供應充足。長江三角洲是我國最發達的農業基地之一,可以為上海市的發展提供充足的農副食品。⑤自然條件優越。氣候溫暖濕潤,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8.我國最先在東南沿海建設核電站的原因——①人口稠密,經濟發達,能源需求量大;②本區煤、石油等常規能源缺乏;③核電站燃料運輸量小,地區適應性強。
9.解決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能源不足的措施——可從開源和節流兩方麵回答。
(1)開源方麵:①開發近海大陸架的石油天然氣、海洋能,建核電站;②引進能源(跨區域調配)——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北煤南運和國外進口。
(2)節流方麵:①發展節能技術,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能耗;②提高全民的節能意識;③調整產業結構;等等。
10.台灣經濟的發展:20世紀60年代以前,以蔗糖、菠蘿、稻米、樟腦等農產品加工工業和紡織工業為主;20世紀60—70年代,利用多優良港口及勞動力的優勢,吸引外資,大量進口工業原料和能源,重點發展出口加工工業,形成了“進口—加工—出口”型經濟,形成了以桃園為中心的北部工業區和以高雄為中心的南部工業區兩大工業區;20世紀80年代後,高科技產業和重工業發展迅速,建立了新竹等高科技工業園區(“台灣矽穀”)
11.香港發展經濟的有利條件——①北靠祖國大陸,南近東南亞,是太平洋和印度洋航線上的重要港口,地理位置優越;②有便利的海運和航空運輸,是中國大陸出口商品的重要轉口港;③是世界著名的自由港,實行自由貿易政策,政策優惠;④中國大陸為香港提供淡水、原料、燃料、副食品和建築材料等,是香港經濟發展的堅強後盾。
十三、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
1.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的地理特征
西北地區 | 青藏地區 | ||
地形 | 高原和盆地為主,多沙漠、戈壁,第二級階梯,風力作用顯著 | 青藏高原,第一級階梯 | |
氣候 | 溫帶大陸性氣候,氣候幹旱 | 高原山地氣候,常年氣溫較低 | |
水文 | 河湖稀少,多為內流河、內流湖 | 大河發源地,高原湖泊群,多內流湖 | |
土壤 | 荒漠土、黑鈣土和栗鈣土 | 土壤發育程度差 | |
植被 | 溫帶荒漠、草原為主 | 高寒荒漠、草原和高山草甸灌叢為主 | |
資源 | 煤炭、石油、天然氣、稀土礦、鐵礦、太陽能、風能資源等豐富。水資源短缺。 | 太陽能、風能、水能、地熱能等資源豐富,柴達木盆地煤炭、石油、鉛鋅、鹽礦等資源豐富。熱量資源不足。 | |
氣象災害 | 冬季的寒潮、暴雪,春季沙塵暴等 | 暴雪等。 | |
農業 | 類型 | 畜牧業(草原牧業和山地牧業)、灌溉農業(綠洲農業) | 高寒牧業、河穀農業 |
熟製 | 一年一熟 | 一年兩熟 | |
主要農作物 | 小麥、水稻、棉花、瓜果、甜菜等 | 青稞、小麥、豌豆等 | |
牲畜 | 新疆細毛羊、阿爾泰大尾羊、三河馬、三河牛、寧夏灘羊等 | 犛牛、藏綿羊、藏山羊等 | |
工業 及分布 | 煤炭工業、石油開采和石油化工、棉毛紡織、畜產品加工等 | 毛紡織工業、采礦、冶金工業等 | |
交通 | 交通線多沿河流及綠洲分布 | 鐵路和公路線較少 | |
城鎮 | 城鎮多分布在河流沿岸和綠洲上 | 城鎮多分布在河穀地帶 |
2.天山北坡降水比南坡多的原因——天山以北的準噶爾盆地西部有缺口,大西洋和北冰洋水汽可以進入,含有一定水汽的氣流在天山北坡被地形抬升形成一定的地形雨,故天山北坡和準噶爾盆地降水較多;而天山以南的塔裏木盆地地形十分封閉,海洋水汽很難到達,故天山南坡和塔裏木盆地降水較少。這也使得準噶爾盆地植物生長條件比塔裏木盆地好得多,使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麵積比塔克拉瑪幹沙漠小得多,並且大部分沙丘被植物固定起來,可作冬季牧場,而塔克拉瑪幹沙漠則多流動沙丘。
3.新疆瓜果特別甜的原因——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少,晴天多,日照強,晝夜溫差大。這樣,白天日照強、氣溫高,有利於光合作用製造糖分;夜晚氣溫低,植物呼吸作用弱,消耗能量少,有利於植物體內糖分(有機物質)的積累。由於同樣原因也使新疆等地農作物單產較高。
4.西北地區發展經濟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
A、有利條件:①煤、石油、天然氣、稀土等礦產豐富,可為工業發展提供原料和燃料,並可“西氣東輸”和“西電東送”;②羊毛及及其他畜產品產量大,品質好,具有市場競爭優勢;③屬於西部大開發範圍和少數民族聚居地區,有政策優勢;④地域遼闊,國境線漫長,有發展邊境貿易的優勢 。
B、不利條件:①西北地區氣候幹旱,水資源,氣候幹旱,自然條件惡劣,生態脆弱,這極大地阻礙了本區經濟的發展。②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落後,製約本區經濟的發展;③教育和科技落後,人口素質低,人才缺乏;④經濟基礎薄弱,缺乏資金。
5.青藏地區獨特的高原氣候的特點——①光照強,日照時間長;②冬寒夏涼,氣溫日較差大、年較差小;③空氣稀薄,氣壓低,缺氧;④降水量較少;⑤多大風。
6.青藏地區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A、有利影響:①白天,太陽輻射強,氣溫較高,有利於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質;晚上,氣溫低,植物呼吸作用弱,能量消耗少,有利於農作物養分的積累。②氣溫低,農作物的生育期延長,使高原上的麥類作物有充足的時間積儲營養物質,產量高。
B、不利影響:①氣溫低,無霜期短,農作物隻能一年一熟,隻適宜喜涼(耐寒)作物的生長;②特殊的高原氣候隻適宜放牧能適應高寒、缺氧和低氣壓的牲畜,發展高寒牧業。
7.青藏鐵路修建中遇到的主要問題及建設意義
A、主要問題——高寒缺氧、多年凍土、生態脆弱。
B、建設意義——①結束了西藏沒有鐵路的曆史,有利於合理布局交通網;②有利於促進青藏地區自然資源和旅遊資源的開發,拉動經濟的發展;③有利於促進西藏與內地的經濟、文化交流,加快西藏社會經濟發展;④對於鞏固國防,維護民族團結具有深遠的影響。
8.我國各地區突出的環境問題
地 區 | 突出的環境問題 |
東北平原 | 黑土衝刷、濕地破壞 |
華北平原 | 水資源短缺,旱澇、鹽堿、風沙 |
長江中下遊平原 | 濕地減少(湖泊減少)、河湖汙染、 洪澇災害 |
黃土高原 | 水土流失 |
四川盆地 | 水土流失、酸雨 |
東南丘陵 | 水土流失、酸雨 |
雲貴高原 | 水土流失、石漠化、酸雨(東部) |
西北內陸地區 | 荒漠化、草原退化、鹽堿化 |
青藏高原 | 草原退化、荒漠化、生物多樣性減少 |
橫斷山區 | 森林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 |
東北山區 | 森林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 |
沿海地區 | 海洋汙染(石油汙染)、海洋生態破壞(珠江口、杭州灣、渤海、長江口易發生赤潮) |
河流入海口 | 鹹潮(珠江口較突出) |
河流 | 水汙染 |
湖泊 | 湖泊萎縮、水汙染(水體富營養化——藍藻爆發性繁殖) |
9.我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
(1)秦嶺——淮河:①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分界線;②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的分界線;③1月平均氣溫0℃等溫線;④亞熱帶與暖溫帶界線;⑤800mm年等降水量線;⑥濕潤與半濕潤地區界線;⑦≥10℃積溫4500℃等值線;⑧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與溫帶落葉闊葉林的分界線;⑨河流冬季結冰與否的分界線;⑩長江水係與黃河水係的分界線;11水田農業區與旱作農業區的分界線;12水稻和小麥集中產區的分界線;13華中亞熱帶濕潤地區與華北暖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的分界線。
(2)大興安嶺:①北方地區與西北地區界線;②東北平原與內蒙古高原分界線;③半濕潤與半幹旱地區分界線;④400mm年等降水量線;⑤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⑥溫帶季風氣候與溫帶大陸性氣候的分界線;⑦內外流區域分界線;⑧草原植被與森林草原植被的分界線;⑨地勢第二、三級階梯分界線;⑩農耕區與畜牧區的分界線。
(3)太行山:①黃土高原與華北平原分界線;②地勢第二、三級階梯分界線;③黃河流域與海河流域的分界線;④山西省與河北省分界線。
(4)長城:①400mm年等降水量線;②半濕潤與半幹旱地區界線;③暖溫帶與中溫帶分界線;④農耕區與畜牧區的分界線;⑤冬小麥與春小麥區分界線;⑥北方地區與西北地區界線;⑦東部季風區與西北幹旱半幹旱區分界線;⑧黃土高原與內蒙古高原界線;⑨山西省與內蒙古自治區的分界線。[長城以北為草原、荒漠,以南為森林、草原;以北以風力(侵蝕)作用為主,以南以流水(侵蝕)作用為主;相當於≥10ºC積溫3400ºC等值線。]
(5)南嶺:①中亞熱帶與南亞熱帶分界線;②華中亞熱帶濕潤地區與華南熱帶濕潤地區分界線;③廣東省與湖南和江西省的分界線;④江南丘陵與兩廣丘陵分界線;⑤長江與珠江流域分界線。⑥大致相當於一月均溫10ºC等溫線。
(6)賀蘭山:①200mm年等降水量線;②內蒙古溫帶草原地區與西北溫帶及暖溫帶荒漠地區分界線;③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分界線;④內外流區域分界線;⑤寧夏回族自治區與內蒙古自治區分界線。
(7)天山:①塔裏木與準格爾盆地分界線;②新疆北疆與南疆分界線;③暖溫帶與中溫帶界線。④相當於≥10ºC積溫3400ºC等值線;⑤以北為固定沙丘,以南多流動沙丘;⑥以北以春小麥、甜菜為主,以南以冬小麥、棉花為主。
(8)武夷山:①福建省與江西省的分界線;②浙閩丘陵與江南丘陵的分界線;③閩江水係與長江水係的分水嶺。
(9)祁連山:①甘肅省與青海省的分界線;②地勢第一級階梯與第二級階梯的分界線;③河西走廊與柴達木盆地的分界線;④青藏高寒地區與西北幹旱半幹旱地區的分界線。
(10)巫山:①湖北省與重慶市的分界線;②地勢第二、三級階梯的分界線;③四川盆地與長江中下遊平原的分界線。
(11)大巴山脈:①四川盆地與漢水穀地的分界線;②四川、重慶與陝西省的分界線。
(12)昆侖山脈:①地勢第一、二級階梯的分界線;②青藏高原與塔裏木盆地的分界線;③西藏與新疆的分界線;④青藏高寒區與西北幹旱半幹旱地區的分界線。
(13)唐古拉山——青海省與西藏自治區的分界線。
(14)巴顏喀拉山——長江水係與黃河水係的分水嶺。
河穀農業、壩子農業、綠洲農業、灌溉農業和基塘農業的差異
(1)河穀農業:
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區,以青海的湟水穀地和黃河穀地、西藏的雅魯藏布江穀地最為典型。
在青藏高原,隻有這些地區海拔低,氣溫較高,土壤比較肥沃,適宜耕作,成為農業比較發達的地區。
(2)壩子農業:
主要分布在雲貴高原地區,當地喀斯特地貌廣布,地表水滲漏嚴重,土層薄,不利於耕作。
隻有被稱為“壩子”的山間盆地條件較好,成為農業區。
(3)綠洲農業:
分布在新疆和甘肅河西走廊等幹旱地區。
有地下水出漏的地區和河流、湖泊沿岸因為有灌溉水源而成為發展農業的理想地區。
綠洲農業多呈帶狀、串珠狀分布於荒漠的邊緣地區。
(4)灌溉農業:
在降水少的幹旱、半幹旱地區,依靠水利工程發展的農業。
主要分布在我國的寧夏平原和河套平原。
(5)基塘農業:
珠江三角洲的農業生產方式。
在三角洲低窪地帶開挖為塘養魚;較高地帶培土為基,種桑和甘蔗等。
基塘農業是因地製宜發展農業的典型形式,是一種生態農業和混合農業。
2、青藏高原年溫差小、日溫差大的原因
(1)年溫差小的原因:
夏季,由於青藏高原海拔高,氣溫不太高;
冬季,由於所處緯度較低,太陽高度角較大,並且日照時間較長,氣溫不太低,所以年溫差較小。
(2)日溫差大的原因:
白天,由於地勢高,日照時間長;空氣稀薄,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小;晴天多等原因,青藏高原成為我國太陽輻射最強的地區,地麵獲得的熱量較多,氣溫較高;
夜晚,由於空氣稀薄,大氣的逆輻射弱,對地麵的保溫作用差,氣溫低,因此日溫差較大。
3、夏季風的強弱與東部地區降水的關係
我國東部地區的雨帶從成因上講屬於鋒麵雨,是來自海洋的夏季風(溫度較高)與南下冷空氣之間交匯形成的。
在春季和夏季,夏季風逐漸加強、冷空氣逐漸減弱,此時雨帶向北移動,在長江流域停留一段時間,形成江淮準靜止鋒,在鋒麵影響下,形成梅雨天氣。
在夏秋之交,夏季風減弱,西北風加強,雨帶南撤。
有些年份,西太平洋副高偏強,位置偏西、偏北,導致影響我國的夏季風增強。
在強大的夏季風的推動下,雨帶北進速度快,在南方停留時間短,長江流域以及整個南方地區降水減少。
對於北方地區來講,雨帶來得早,走得晚,降水較正常年份多,也就是南旱北澇。反之,如果副高勢力弱,則夏季風弱,結果是南澇北旱。
4、影響我國的準靜止鋒
準靜止鋒的成因包括以下幾種:
鋒麵兩側的冷、暖氣團勢均力敵,遇到地形阻擋,鋒麵的移動幅度很小。
影響我國的準靜止鋒有下麵四種。
(1)江淮準靜止鋒:
6月份,來自海洋的暖濕空氣和南下的冷空氣在長江中下遊和淮河流域交匯,此時由於冷暖空氣勢力相當,形成江淮準靜止鋒。
鋒麵在這個地區徘徊20天左右,持續降水,形成梅雨天氣。該鋒麵向東一直延伸到日本,所以在同一時期的日本,也形成了梅雨天氣。
(2)昆明準靜止鋒:
又稱雲貴準靜止鋒。成因是東北季風受到雲貴高原地形阻擋停滯而形成,鋒麵位置一般在昆明和貴陽之間,呈西北—東南走向。
貴州處於冷空氣一側,陰雨天氣多,降水多;昆明位於暖氣團一側,降水少,晴天多。
鋒麵的發生時間為冬半年,“天無三日晴”反映的就是貴州冬季在昆明準靜止鋒影響下多雨的天氣狀況。
(3)華南準靜止鋒:
主要活動於南嶺及其以南地區,發生在冬季和春季,秋季出現較少。
在春季和夏季常形成暴雨,持續時間甚至可以達到10天,是這些地區的主要降水形式,對緩解春季和夏季的旱情有利。
(4)天山準靜止鋒:
冬半年,不太強的冷鋒進入準噶爾盆地後,受到天山的阻攔而停滯,在天山北坡和準噶爾盆地形成降雪。
這兩個地區冬季的降水多屬於此種形式。
5、內流區與外流區
按照河川徑流的最終歸宿和循環形式,河流可分為兩種,流入海洋的河流叫做外流河,供給外流河徑流的地區叫外流區;
注入內陸湖泊或消失在沙漠戈壁中的河流叫內流河,為內流河提供徑流的區域叫內流區。
我國內、外流區域的分界線大致是:
從大興安嶺西麓向西南,經陰山—賀蘭山—祁連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
當然這個分界並不絕對,在內流區內也可能含有麵積不大的外流區,如新疆的額爾齊斯河;而處於外流區的東北鬆嫩地區、內蒙古黃河以南地區也有局部的內流區。
我國較大的內流河有塔裏木河、伊犁河(新疆)、疏勒河、黑河(河西走廊)等。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本文由臨機應變網中國地貌(中國地理知識點總結)臨機應變網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站长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經濟結構調整已到關鍵時刻”